中國1~9月虧損企業出現上升

中國企業在遭受業績惡化的困擾。約5,300家上市企業2025年1~9月財報顯示,出現最終虧損的企業比例為24%,比上年同期上升1個百分點,是有可比較數據的2002年以來最糟糕的。約一半的房地產和光電企業出現虧損。內需低迷和產能過剩也將成為拖累世界經濟的風險因素。

日本經濟新聞總結了在上海和深圳等中國本土市場上市的企業(金融除外)。虧損企業的比例以2017年(7%)為底,幾乎呈現直線上升趨勢。 2025年1~9月,超過3成的企業最終利潤下降,利潤成長為4成。

特別是房地產業,自 2020 年中國推出融資新規以來,業績持續惡化。 1~9月,100家上市企業中有48家出現最終虧損。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新建房屋銷售面積1~9月年減6%。

大型房地產開發商萬科1~9月的最終損益為虧損280億元,在中國上市企業之中虧損額最多。管理階層不到一年就更換,公司治理的混亂也持續。 100家房地產企業合計的最終虧損達647億元。超過3成的建築業企業出現最終虧損,對相關產業的影響也很大。

供過於求的產業會發生被稱為「內捲」的價格競爭,成為獲利的負擔。典型是光電相關領域,以晶科能源為首的各大企業聯袂出現最終虧損。

在汽車領域,21家乘用車和商用車製造商中,有6家出現最終虧損,淨利合計減少10%。國營的廣州汽車集團出現43億元的最終虧損,比亞迪最終獲利下降8%。

中國1~9月新車銷售累計達2,436萬輛,較去年同期成長13%。由於鼓勵以舊換新的補貼等原因,市場保持成長態勢,但純電動車(EV)等新能源汽車價格大幅下降。中國政府在持續刺激需求的同時,認為一定程度的降價可以提高國際競爭力,對降價似乎也表示默許。

業績強勁的僅限於被政府定位為重點產業的半導體相關等部分產業。

圍繞著半導體產業,除了補貼和稅收減免之外,還在推動在人工智慧(AI)半導體等領域優先使用國產產品。 2025年1~9月在代工、設計研發、製造設備等多個領域成長,最終利潤成長率為50%,與去年同期(23%)相比大幅上升。

另一方面,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也具有招致消費慾望減退的“負財富效應”,消費疲軟。商業和零售業利潤下降35%,食品業的利潤下降5%。

約5,300家企業的淨利合計比去年同期成長2%。利潤集中於半導體等受惠於國家政策的部分產業,淨利總額比頂峰的2022年1~9月低約1成。

中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務都在持續增加,因此很難大手筆地提振內需。考慮到與美國的對立,正在優先建構半導體等的供應鏈,刺激消費陷於被動的情況或持續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